京剧论坛

关注
津然 管理员
21-5-2 浏览537
发表于上海
  • 【人物】绝代梅派名伶言慧珠

    宋韵京剧 2021-05-02
      言慧珠是20世纪在京剧舞台上一位很有天赋和造诣的京昆表演艺术家,曾被公认为是中国戏剧美的创造者。她艳美绝伦又酷爱京剧表演艺术,只要有戏演,再苦再累再委屈也在所不惜。年轻时她曾到处拜师求教学艺,看前辈演戏总是随时用笔记录,更用心再三揣摩。平日里她不仅不间断地苦练深思,在表演艺术上不固步自封,更能一招一式大胆创新;她还旁涉学习绘画、文学等诸多领域,甚至还能成功改编整本的大戏,如《梁祝》《春香传》《木兰从军》等等。她写的关于孟小冬、言菊朋、梅兰芳等先辈大家的文章,都显示了她的艺术才智、文学修养和对艺术感悟的独到之处及对中国戏剧有着深厚和女儿家特有的缜密情感。这一切使言慧珠有了内秀外慧浑成一体自然的美。这就是她面对众多坤伶争艺斗艳中能脱颖而出,成为其中佼佼者的原因。因此,那时她曾被媒体和观众评为“平 (京) 剧皇后”。

      出自显赫名门的小戏迷
      言慧珠1919年生于京师,蒙古族正蓝旗人。她不像当时孟小冬、梅兰芳、荀慧生等大多伶人,或出身京剧世家或因出身贫寒,自幼别无选择地走上从艺之路,更没有经历过十分严苛的科班正规习艺。
      慧珠其父言菊朋,幼年就学于清末的陆军贵胄学堂,满业后,曾在清政府的理藩院和民国以后的蒙藏院任职。是时正值北京京剧兴盛之际,言菊朋好听京戏,常出入戏园、茶园,着迷至“春阳友会”票房彩唱,与梨园界广有交往。曾从名票红豆馆主和名琴师陈彦衡学习演唱,同时从钱金福、王长林勤学身段练武功,并得杨小楼、王瑶卿二位京剧大师悉心指导,专学谭鑫培。以演《战太平》《四郎探母》《桑园寄子》《捉放曹》《南天门》《空城计》《汾河湾》等谭派名剧受到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慧珠祖父为清末举人;曾祖父曾任职粤海;高祖熙昌,官至工、刑两部侍郎;太祖松筠,是清朝嘉庆、道光两朝名臣,曾官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去世后追加封号“文清”。家世如此显赫的言慧珠从小接受的是正统而又规范的教育,少女时就读北京名校春明女中。言慧珠自幼聪慧伶俐能歌擅舞,这位出身晚清的“干部子女”,在少女时期便显露出恣情任性的个性来。因受其父熏陶,小小年纪也酷爱上了京戏,看戏时,还学着老戏迷的样子小手使劲鼓掌,同时高声喝彩,其状俨然一位“捧角儿”的老少爷们。面对小报上“言二小姐如痴如狂”、“小姐狂捧男角”等花边新闻,她是我行我素不屑一顾,依然故我。她边上学,边学戏,12岁开始跟王 (瑶卿) 派传人程玉菁学程派青衣,又从朱桂芳、阎岚秋习武旦,并以小票友客串登台。言菊朋深怕女儿学戏为伶有辱家风,其家严家慈一直从中阻挠。17岁那年,出落得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言慧珠羽翼自觉丰满,竟抗父命毅然要辍学正式下海唱戏了。看到女儿对戏如此痴迷,老言夫妇拗不过从小任性的她,只好改变初衷,允她放弃学业,下海学艺。当时慧珠由于十分崇拜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的唱腔和表演艺术,所以放弃自身先天的好嗓子不用,拼命学程腔,只是一味地憋着嗓子想把它学得一点不走样而已。学了一段时间,像是有点像了,但自己的嗓子却越憋越粗,越来越不得劲了。言菊朋见状很耐心地开导女儿,指出这样学程派一辈子也学不好,同时向她详细分析了自陈德霖、王瑶卿到梅、尚、程、荀各京剧流派的渊源和如何形成自家的特色。其父的一片苦心教导,使慧珠顿开茅塞,从此毅然决然由宗程而改为宗梅,并凭着自己独有的甜美脆亮嗓音,俊秀妩媚的舞台扮相,初登舞台,叫座居然就胜过了许多科班出身的女演员。

      当仁不让名角严父
      1940年3月10日,在大上海载誉归来年仅21岁的言慧珠,随父赴天津在中国大戏院与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言慧珠的表演纯以梅派艺术为规范,唱腔舒展大方,字音清晰甜美,而且文武兼长,并能从戏里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通过声腔与表演生动地展现在舞台。言慧珠扮演的虞姬,因处于楚汉相争时代战乱频仍、戎马倥偬的军旅野外,神态虽华雅典丽,但又不失一路风尘之色。在全剧的重点场“劝酒”与“剑舞”中,她都处理得极为出色。言慧珠初闯津门献艺就轰动了京津京剧重地,犹若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腾跃夜幕,放射出灿烂无比的光辉。
      1940年5月30日言菊朋临时喉肿,历来菊坛救场如救火,戏比天大。言慧珠急出救场代父出马,特请杨小楼弟子傅德威饰霸王,演《别姬》《宇宙锋》双出。正式登台不到一年工夫,这位言二小姐的号召力,竟超过已力不从心的其父老言。有一次,言菊朋在北京吉祥戏园唱大轴《托兆碰碑》,开场座无虚席,当慧珠压轴的《女起解》唱完后,那些专为看言慧珠的青年学生粉丝们竟然纷纷退场而去,待杨老令公 (言菊朋饰) 上场时台下的观众席居然空了一多半;这可叫老爸颜面尽失,从此和女儿分道扬镳。个性极强的言慧珠对老爹也是当仁不让,巴不得另起炉灶,展翅高翔。
    [图二: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与言慧珠 (左二) 、李玉茹 (右三) 、童芷苓 (右一) ]
      1940年7月,言慧珠自己正式组班挂头牌,转战北平、天津舞台,此时梅兰芳蛰居香港,言就聘用了北平梅兰芳班底的贯大元、程继先、萧长华、刘连荣、朱桂芳等著名演员,所演的多为梅派代表剧目,如《西施》《洛神》《太真外传》《宇宙锋》《霸王别姬》等,深受平津观众欢迎。当时公认“四小名旦”中的李世芳与新崛起的言慧珠,是梅派艺术传人中的伯仲也。她还演出梅兰芳的时装创新戏《邓霞姑》与新编历史故事剧《木兰从军》,同样赢得观众的好评如潮。

      多才多艺正式立雪梅门
      言家女儿慧珠聪慧绝顶,其反串其父言派老生堪称一绝。一出《贺后骂殿》她既能演贺后,也能反串出演宋朝皇帝赵光义;《让徐州》《卧龙吊孝》等典型言派戏唱来言味十足也颇受戏迷赞许。她多才多艺,像《戏迷小姐》《戏迷家庭》《打面缸》等节庆玩笑戏的九腔十八调也能信手拈来表演得多姿多彩。她从不低调,也不会深沉和任何掩饰。直到梅兰芳出场,她一下子像变了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表演的每个细节。还不时用笔记录,情到深处甚至不顾场内众目睽睽,如痴如醉地跟着老师的表演一起比划,并悄声吟唱起来。言慧珠凭其特有的现代气质、女性美和执著专注的学艺精神,加上她又在学习梅派艺术的基础上,大胆融会吸收中西 (戏曲、话剧、电影多门类表演艺术) ,终于独创一格;可以说,言慧珠使得那一时期的京剧旦角形象更为时尚多彩化了。
    [另发:梅苑奇葩言慧珠]
     1958年4月20日,言慧珠、俞振飞、李玉茹、张美娟等参加中国戏曲歌舞团出访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10月回国。
      言慧珠在担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期间,除了教授学生京昆表演技艺,仍不断争取一切机会登台献艺,她所出演的昆剧《百花赠剑》《长生殿》都极具特色,广受行内行外赞誉。她与俞振飞合演的昆剧《墙头马上》,与梅兰芳、俞振飞合演的昆剧《游园惊梦》先后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当然当时对于她也是十分的荣幸,而对于后代演员和观众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国粹艺术传世之作。应当说这一时期言慧珠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舞台上还是比较顺心的。
      虽然言慧珠会经常做出一些令各级甚至是中央领导头痛的事情来,但她仍然受到中央领导的礼遇。1963年2月中旬,马彦祥接俞振飞长途电话,说他和言慧珠二人拟来京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演出 (实为借中国京剧院的演出班底) 。马彦祥随即请示文化部主管副部长徐平羽同意,在马的协调安排下中国京剧院也表示了欢迎。俞、言夫妇得到马电话答复后,遂于3月初来京,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演出十余场,周恩来总理还特意观看了他们的联袂精彩无比的演出。4月上旬,周恩来总理特邀俞振飞、言慧珠、马彦祥等赴中南海西华厅总理家谈话。当谈到近一时期舞台上的演出剧目经常受到毛主席批评和舆论指责时,周总理深有所感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他们的戏剧总是以反映当代的生活为主,古典戏总是少数;只有中国舞台上演的,大量的是表现古代生活的传统戏,而表现现代生活的戏却很少。我们有那么多的丰富的戏曲遗产,当然是好事,但是,其中经过推陈出新,真正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优秀剧目,为数总是显得太有限了。接着总理提出了一个方案,他说,能不能把传统剧目 (主要是指京剧) 排排队,从中选择那些内容比较好,而又能保留各种唱腔和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表演技术的剧目,再在全国范围内约请几十位懂行的剧作家,每人负责整理改编一两本,一年之内整理完毕。
    [图三:俞振飞、言慧珠排戏照片]
      马彦祥后来在回忆周恩来总理这次对京剧改革意义深远的谈话时,十分痛惜地说:不料不到一年,第一届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中,江青开始兴致勃勃而又蛮横地插手了,全面攫取了京剧革命的果实,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后果不但葬送了京剧改革,同时也葬送了传统戏曲的推陈出新,以致使总理生前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言慧珠聆听了周总理一席话,年轻好胜的她决心为戏改做点事情,为此特意编排了反映她有亲身体会抗美援朝战争的现代戏《松骨峰》。谁知已经插手文艺界的江青得知后,放出话来:“叫言慧珠别演啦!好好闭门思过,休想到我这里沾边!” 一句话,似三九天冰水泼头,让言慧珠止步了,再也没有机会登台,塑造新的舞台形象。江青打击埋葬了多少有才华有志向的优秀演员啊!自1964年夏,第一届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开始,言慧珠再也无戏可演,从此不得不孤寂地淡出舞台。

      未能逃出女伶惨痛定律
      言慧珠一生所疯狂追求者有二,一为京、昆舞台表演艺术而生,二为希望得到男人真正的理解和关爱。而1966年初夏刮来那场暴风雨般的劫难,让她绝望了,其人生所求的精神支柱彻底崩溃了。
      在言慧珠的恋爱史上,几乎所有看上她的男人都是恋于她的姿色出众,但也都惧于她的落拓不羁性格。与电影名人白云的闪电婚恋失败让她痛悔:“没有真正爱我的人……”,直到三十多岁仍未再婚。在舞台艺术上言慧珠是极有远见的。但凡与艺术相关的戏和事,她总是从不轻易放过。从赴朝慰问回国后,言慧珠在北京住留了大约二年时光,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她终于放弃了自己的班社,加入了北京京剧团。同时,她幻想着在北京能找一位多才博学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圈内人士结为秦晋之好,结果是有缘无份,一场空。时又逢昆剧名家俞振飞自香港被周总理等请回北京,言慧珠就千方百计地接近他,想跟他学昆曲,俞自然也成为她心目中追逐的白马王子目标之一,而老俞这位“王子”已有家室,难以涉足。一切事与愿违,她的尝试与努力都失败了。青年老生演员薛浩伟于1953年间曾搭班 “言慧珠剧团”,小言慧珠八岁,期间曾受言多方关照和提携,在其剧艺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从赴朝慰问归国后本已分道扬镳,各奔前程。1955年1月,言因工作及生活追求的诸多不顺、服安眠药自杀未遂后,薛浩伟闻讯来京探视,这才有了人们所谓的与薛浩伟的一夜情和婚姻,但言慧珠似乎一直避讳这桩事实婚姻,没有任何彩礼也没有婚礼,夫妻二人也很少一起公开亮相,且在5年的婚姻中因为演戏排戏离多聚少;而上帝却赐给了她一个爱情结晶只能随母姓不能随父姓的儿子言清卿,也才有所谓她在北京生活方面的绯闻。言慧珠又不得不离开北京再调至上海京剧院。

      绝代佳伶的挽歌
      1957年反右前,经文化部批准,她又由上海京剧院调至由俞振飞担任校长的上海戏曲学校,被任命为副校长。应该说,言慧珠是并非情愿地进入上海戏校的,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却为她带来了在艺术上创造新辉煌的机遇,也给她的生活带来难得的近九年的安定平静。这也正是得益于她的舞台同仁后来的丈夫俞振飞二人性格互补,及舞台艺术上的珠联璧合。对于这段令人诧异的婚姻,言慧珠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一方面,她想得到一个博学多才的男人为晚年伴侣,这是她多年的追求和愿望;另一方面,她似乎也有借重俞振飞这位“昆剧翘楚”“小生王子”的艺术地位,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与声誉的意愿。俞振飞丧偶之后,直率的言慧珠就开始步步穷追不舍。“言慧珠嫁我,是为了要我陪她唱戏”,这是俞振飞在言慧珠身后对言的评说。俞老人家也有过五次婚姻,年轻时其身边莺燕环绕,追求者不曾断过。他说他同言慧珠发生感情的起源,是在1958年访西欧回程的软卧车厢里,与外界隔绝的这长途旅程,他与言慧珠被安排于一室,而对方是一位敢作敢为的现代解放女性。而“言”在戏校,演出机会少,而且言慧珠也没有合适的琴师。苦闷中的言慧珠想改唱昆曲,并且效仿梅兰芳、程砚秋的故事,借重俞振飞能为自己配演小生,力图以此扭转这些年不利局面。俞认为,言慧珠对他比较主动是出于艺术上的原因,当然自己也曾迷恋过她声色文武皆佳。言慧珠后来同薛浩伟先生离婚了,俞老对此颇感内疚。许多学生都听到过,俞多次用“生活糜烂”的重语来自责自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俞振飞与言慧珠作为上海戏曲学校的两大“反动戏剧权威”,首当其冲受到猛烈冲击……
      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做女人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做艳美得十分的女艺人就更不容易了。言慧珠早在四十年代就撰文自辩:“为了"红",为了名利,不得不忍受周旋,外力引诱逼迫我们去作社会的罪人,又对我们下着极恶毒的批评。” 言慧珠是这样全身心专注地盯着舞台,功利而迫切,甚至不惜忍受现实的种种恶言恶语。“言慧珠的一辈子活得太超前了,时代跟不上,历史不允许,使她没有生路!” 著名戏曲理论家龚和德先生心痛,却真诚地说出了这番令人刻骨铭心的话,为这位风华绝世的一代名伶唱出了最后的挽歌。

    (摘自《绝代梅派名伶言慧珠》来源 新民晚报)
    ——————————————
    宋韵京剧
  • 生成海报

    打赏作者

    更多
    收藏
写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