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解密二郎山老路
原帖子打不开,所以另开新贴
笨笨注:老路非常危险,不建议走老路!
2017年4月3日
【新沟(1406)— 二郎山隧道(2183)— 二郎山垭口(2966)— 泸定(1311)86公里】
面对川藏线第一关,全新的挑战,遭遇多种考验,二郎山老路,大雨,滑坡,断崖,积雪,幻觉,四大金刚克服重重困难,云开雾散又经历惊魂一刻,前空翻,欢呼雀跃铁索桥,忆长征英雄史,一路艰辛终于抵达泸定。
2017年4月3日 二郎山老路实拍
2017年4月3日 二郎山老路实拍
经过一夜的休整,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告别了新沟柯大侠,开始向二郎山前进。
昨晚有骑友称我为大神了,可能是看见我时不时拐进路边的小路不见了,过一会又从后面神秘地追了上来。被称为大神的感觉真好。而被称为大神后就有许多骑友来找我调车,我也乐此不彼地逐一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小问题,并且当我说明天骑老路不走隧道时,立刻就有三人呼应了。
共闯二郎山后,我们笑自称为二郎山四大金刚,分别是:
捞月:来自广东深圳,年龄最长,有天路骑兵保障车随行,但却主动放弃保障车,勇闯二郎山老路,精神实为可嘉;
小郑:浙江宁波,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骑到重庆,再到成都骑川藏。年岁排在第三,当晚与我同住一屋,得知我准备不走隧道走老路,也积极响应骑行川藏走老路,最后凭着毅力,到达珠峰大本营;
小四川:成都人,年方19,与我一样一人独行,被捞月大哥途中碰上后带在身边,共闯二郎山;
剩下就是本人光头强了:一路向西独骑川藏,后与小四川形成中小搭挡,在途中被许多人误认为父子俩,后在然乌与小四川分别,独行到拉萨。
今天是我骑行川藏要闯的第一关,二郎山的老路一切都是未知数,依旧早早起床出发了。
出发前与小北京、小郑合影。中间为小北京,右为宁波小郑。
睡梦中的新沟被二郎山晨雾唤醒,村子里炊烟飘起,鸡鸣狗吠间,骑友们也都相继出发了。出了客栈就开始上坡,平坦的路面上坡要关掉减震,以节省不必要的体能浪费,但下坡一定要记得打开,减震此时的功能主要是吸收能量,增强刹车效果。路上的风光不错,继续沿着碧绿的二郎山河在山里盘旋。
K2719里程碑。
出发时又忘了拍里程碑了,并且手机行者记录也忘了,等想起来的时候已是K2719了。清晨,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让二郎山开始变得朦胧,沿着二郎山河蜿蜒向上,就开始了骑行川藏正真意义上的爬坡。
山里烟雨濛濛。
溪里的吊桥。
骑行在山谷中,耳旁回响着溪水流淌的声音,山涧里不时有这样的便民简易吊桥,有兴奋的骑友会上去漫步,拍照留念。
小型水电站。
今天的骑友多了起来。在冒水孔隧道,看见了57318的队伍,车后高高举起的是笨笨设计的蜗牛旗:“我们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一种坚持!”。队伍里骑友穿的也是57318标志的骑行服,我在笨笨那也买了一套,但现在暂时还把它放在驮包里,我要穿着我的中国红登上二郎山垭口。
“我们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一种坚持!”。这是骑行川藏者的心声,但是,似乎真正开始了,很多人就忘记了这种坚持,而是攀比起今天谁骑了多远,谁只花了多长时间就骑完了,谁怎么骑这么慢?……
冒水孔隧道。
跟在57318队伍后面边骑边拍照。
刹车停下来拍照,听见后面动静不对,有车碰在一起的声音。回头一看,是几个骑友跟在我后面,可能是距离太近了,我在前面一刹车,他们在后面猝不及防,撞在一起了。赶紧问:“有事没?”
见大家说没事,又抱歉地说:“哥们,不好意思啊,我随时都可能停车拍照的,跟车把距离拉开点,不然会有点危险。”
看得见山谷里面山腰上的路吗?从这里,真正的陡坡开始了。
蜂子河桥转弯过后,山路变得更陡。
蜂子河桥下山谷。
回首下面山涧。
回首漫漫山路。
坡顶的K2727里程碑。
在一处坡顶的K2727里程碑处拍照,看见57318的队伍上来了,静静地候着让他们出现在我的构图中。
二郎山主峰海拔3437米,同时又叫做“阴阳山”。既是雅安市和甘孜州的界山,又是青衣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一座高山,不仅划开了地域界限,而且造就了山两侧阴阳迥异的气候。山的东面温暖湿润,山的西面则充满了高原气息;山这边雨雪纷飞,山那边却天高云淡。据说,这便是“阴阳山”得名的由来。
“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这便是川藏线上有名的“三不倒精神”。二郎山自古以来就是由川入藏的第一道险关,把时光拉回到建国初期的19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遵照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绳子捆绑着身子吊在半山腰,凭着錾子、铁锤等简易工具,开山劈路,劈山治水,历时4年建成川藏公路。
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是当年十八军将士开山劈路的实景。让我们向英雄们致敬。一首曾经红遍中华大地的歌曲《歌唱二郎山》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和解放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把公路修到那西藏。
哪怕风来吹,哪怕雪花飘,起早晚睡情绪高,开山挑土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
我的童年是在周围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放歌《歌唱二郎山》,还有《英雄赞歌》等一类歌曲中度过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耳目渲染,打小,对二郎山,上甘岭等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怀,那是对英雄们的敬佩、向往、崇拜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今,沉淀在心中几十年的画卷就展现在了眼前,尤其是这几天,经历的磨难、痛苦、考验,当我脚踏二郎山,轻声哼着《歌唱二郎山》歌曲时,更加显得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听着《歌唱二郎山》爬坡,踏频正好。想达到省力的功效,骑友们应该如何攻占山顶呢?坐在座垫上执行踩踏动作,会比起身抽车来得更省力,最主要的是能够维持踩踏的流畅性,有源源不绝的动力输出,唯一需要起身抽车的时候,就是在双腿感到疲倦,脚有点失血时,起身活动一下筋骨;或者是坡度实在太陡,不得不起身获得更大的动力。面对长距离的坡度挑战,让自己保持轻松的踩踏是重点,试着把踏频控制在每分钟80转左右,如果太低,则表示你花费了太多的腿部力量,而这只是在短陡坡才可行的。《歌唱二郎山》,节拍正好差不多。
山间云雾缭绕。
山路边的二郎山小卖部。
龙胆溪3号桥。
过了龙胆溪三号桥,一块路牌指示着通往老川藏线的路。二郎山隧道的贯通,使令人胆寒的二郎山天险变成了通途,原来要跑大半天的路程,现在只需几分钟便可到达。如今绝大部分骑友川藏线的第一个挑战是折多山,而对我来说,二郎山是川藏线的第一个挑战。不走隧道走老路,这是我出发时的约定。
向右转,就是履行约定的开始。
《歌唱二郎山》词曲。
我则先行继续爬坡来到二郎山隧道口,展开五星红旗在隧道口拍照,出发前有约定,五星红旗,你承载着一路向西所有的荣耀。
小兄弟二郎山隧道留影。
什么造型?千古风流人物,只识弯弓射大雕。
展开五星红旗。
看完《歌唱二郎山》词曲,再折返下山回到老路口,小四川在路口等待捞月大哥,小郑已先行进入老路了。
意气风发的小四川。
乱石,流水,幽静的老路。
一走进老路,立刻就能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山里云雾蒸腾,四周山峰若隐若现,山谷中没有一丝杂音,一切都显得那么静,二郎山就在这云雾中透露着她的神秘。二郎山隧道开通于1999年12月7日,老路仍然保留着,风景极佳,山顶上有气象站,由保养完好的西坡上山,而东坡就已废弃,近二十年的荒废使得这条路线的风景已经回归到原始状态,同时也使得穿越的难度非常的大。有些路面损坏相当严重,现在不仅汽车过不了,摩托车翻不过去,就连自行车也很难骑完东坡这18公里山路,许多地方被坍塌的乱石掩埋着,被倒地的大树阻拦着,被横跨的溪涧流淌着,有些危险路段甚至还需要扛着自行车贴着山崖通过。
在这里,四大金刚一同前行,意气风发的我情绪高亢,忘我的情怀使我感觉不到危险,疲惫与累。一如既往按日常骑行时半小时补水一小时补干粮。香蕉,骑行补给我的最爱!香蕉属高热量水果,有三种天然糖份--葡萄糖、蔗糖和果糖,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迅速补充碳水化合物,恢复活力。另外还可以清肠通便,长途骑行,水份流失很多,若不注意及时补水,则会造成内急内堵,影响骑行计划。
乱石,流水,幽静的老路。
原始的路面,荒草密布。
不时有参天古树耸立于天地间。
后面上来一队越野车。
沿着东坡乱石,流水,幽静的老路一路向上,不多时,传来一阵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身后追上来一队越野车族,看着我们雄姿英发,势不可挡的劲头,引得众妹纸纷纷下车留影。照相的时候,看着我端端正正,神态拘谨,有妹纸就说话了:“英雄,来点造型,左拥右抱来一个。”
呵呵,不主动了。
是有点严肃了。
这样轻松自然了。
水毁路段。
飞流直下三千尺,多了一份意境。
泥泞的道路。
不知名的植物。
小郑在摆造型。
山中枯树,在云雾中透露着诡秘。
保护区地桩。
又是一个水毁路段。
山里的原始森林,树枝上挂满了松椤。
过了这里之后,便见车队折返回来。“前面山路有塌方,汽车是过不去了,自行车扛着应该还能过去。”自驾车友告诉我们。
越野车队折返了。
雨水汇成溪流。
雨还在下,也越来越大,车轮下的山路慢慢汇成了两条小溪,也无形中增加了骑行的难度。路的左边是山崖,只得淌着水在车辄印中骑行。
路面坍塌。
就这样,来到真正的危险区域了,再向上,路面更加险峻,塌方路段随处可见。一路走完,我细心统计了一下,二郎山东坡老路共有七处塌方,第一处塌方不是太严重,在接近K2743里程碑之处,越野车应该能通过。过了山中救急用搭建的救灾账篷后,就见到了第二处塌方,估计车队是在这里折返的,车是无法通过的,四大金刚相互帮衬着扛着车先后通过。
第一处塌方。不太严重,越野车还是能开过去的。
只是头顶上松动的山石,摇摇欲坠,让人恐怖,赶紧通过为好。
266里程碑。
过了第一处塌方,眼尖的我见到了一块原始的公路里程碑,上面仅写有266三个数字,是“川康公路”的吗?在一旁陪伴的还有G318国道K2743里程碑。
K2743里程碑。
过了这个原始的266里程碑,再向前很快就到了一个账篷营地,这里摆了几顶救灾的账篷。蓝色的账篷在山间格外醒目,可以为山里迷途的人提供避风躲雨的庇护。在这里休息,等待后面的捞月大哥和小四川,终于,四大金刚聚齐了。
山里的救援账篷。
小四川和捞月大哥上来了。
体息了一会继续前进,来到了一处山体崩塌处,这里就是第二处塌方了,破碎倾泻下来的山石挡住了去路,越野车肯定是过不了的,估计车队就是在这里折返了。
第二处重度塌方,估计越野车队从这里返回了。
需要扛着车才能通过。
另外三位骑神。
小四川。
过完第二个塌方,就是K2744里程碑。
第三处塌方,不是太严重。
路面开始有了积雪。
积雪开始是这样的。
第四处塌方。还能接受。
第五处塌方,极度危险。
第四处塌方过后,没多远,紧接着就是第五处塌方。这才是真正的险段,路面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紧贴着山崖巨石的不足30厘米的泥土残存,头顶上是摇摇欲坠的松动山石,下面则是无底的深渊。但也正是这个险段,铸就了我们四大金刚同甘共苦翻越二郎山的辉煌。
(插视频)
在这里,要感谢捞月大哥拍摄的这段视频,有声的影视记录胜得过千言万语的描写。大家拆下驼包,小心翼翼地将车和行李分批接送过去。
这里已是极度危险的地段,脚一打滑将不可想象。
小四川先帮我把车送过去。
捞月大哥现场演示。
安全通过。
安全通过后,四大金刚重新整理驮包,休息补充干粮再上路。越往上骑,海拔越高,气温也越来越低,慢慢的山路上开始有了积雪,并且越来越厚,松软的积雪已无法骑行,推过去都异常困难。我默默地在前面充当开路先锋,捞月大哥则在身后时不时拍点小视频和照片记录着。
(插视频)
积雪最厚的地方,半个车轮进去了,而右边,则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在山上的云雾中,打头阵的我和捞月大哥,居然产生了幻觉,在一个转弯的地方,两人异口同声地叫道,前面就到垭口了,那是垭口的指示牌,待走进一看却是路旁转角处的一块巨石,我只得心里默念六字真言另加万分小心。雪面上时不时还有某种动物的脚印,让人看着都惊悚。时不时打开手机看一看行者记录,看一看由老路口上来多远了,伙伴们相互鼓励着。因为我们知道,二郎山东坡老路18公里,就是再艰难,推着车,扛着车,四大金刚凝聚力量,摸爬滚打,这18公里山路,也能在天黑之前完成,而二郎山又是著名的阴阳山,别看这边烟雨濛濛,风雪交加,山那边却是天高云淡,艳阳高照。而此时的我,已耗尽了出发时所带的干粮:4个鸡蛋、一个面包、4个猕猴桃、3根香蕉,2盒奶,剩下的只是水了。这时,想起了在家魔鬼煅炼时第一次日骑100公里,日爬坡1000米时的情景。
当时是骑了80公里的平路之后,来到一座大山脚下,前方是十几公里的连续上山路,一眼看不到尽头。看着码表,先是爬升150米高度休息,补充水分,水果,干粮,再接着是爬升100米就停下,然后是75米,……,每次都会打开地图看看何处是尽头,看看哪里是下坡。但地图却没有海拔高度,不会告诉你哪里是山顶,只是显示着你在漫长的线路中前进了一小段。人几尽崩溃,但没有选择,长途拉练,无法回头,想回家只有翻过面前的这座山,继续脚下的路吧!就这样在内心的挣扎中,在痛苦的煎熬中,当耗尽了所有携带的水,干粮,水果之后,终于感觉到车轮下的路开始在向下延伸。成就感终于来临,事非经过不知难,也明白了身处逆境中坚持和执着的可贵,然后就笑着发了朋友圈说“蜗牛的小目标实现了!”
K2746里程碑。
老路里程碑透露着古朴与返真,还没有被涂鸦。
山里的积雪渐渐厚了。
积雪中奋斗的身影。
需要说明的是,山中的积雪全在背阴的一侧。
雪地中,不用脚撑,车也会站立了。
雪越来越厚了,山路也越发狭窄,要紧贴着山崖侧,脚步一定要踩实了。
雪地上动物的脚印。
雪中。
第六处塌方。
过了第六处塌方,山里的云雾更加飘渺,四周的景物若隐若现,我和捞月大哥几乎异口同声道,前面就是垭口了,那个高耸的是垭口的指示牌。然而走进一看,却是路旁转角处的一块巨石。
在这里产生了幻觉。
护栏。
有护栏的地方,心才可适当平静些。
我在前面推着车。
积雪最厚的地方。
雪面上时不时还有某种动物的脚印,让人看着都惊悚。
第七处塌方。
看着有些举步为艰的我,捞月大哥到前面开起路来。两人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推着车,到了第七处塌方,跌撞着扛着车翻过了乱石堆,清楚地看见了泥水路面上大量的车辄迹,我笑着对捞月大哥说:“大哥,到山顶了,路也好走了”。再看看行者轨迹,显示已经上来17公里多了,两人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笑容流露出一种征服之后的满足。我和捞月大哥一起向后面云雾中的山下呼喊:“小四川,小郑,到山顶了,你们听见了吗?”。山谷中传来一阵回音“听到了,大哥!”
垭口气象站。
终于到达二郎山垭口。从新沟开始38公里的上山路,海拔从1406米上升到2966米,有骑行,有推行,更有扛车,履行着自己的约定,我和伙伴们已经凭着顽强的意志彻底征服了川藏线上首座高山。看见了山脚下的大渡河和城镇,骄傲和自豪,开始放声大喊“二郞山,我来、来、来--了、了、了……”回声在山谷里荡漾。
二郎山铸就了五星红旗的荣耀。
展开国旗与战车合影,五星红旗飘扬在二郎山垭口,十八军将士,我向你们致敬。
在垭口西望贡嘎雪山群峰、云蒸雾涌,一边天高云淡,一边云雾霭蔼,同时领略两种不同气候区域的自然风貌,其景美不胜收,心旷神怡。检查刹车,套上冲锋衣和内胆,围上围巾,戴上护膝,松开减震,调到高速档,开始下坡。一路下坡,不用蹬,于是又唱起了《歌唱二郎山》,控制好车速,安全谨记在心中,转过弯是下坡,转过弯是下坡,好舒服。
山顶云蒸雾涌。
穿行在云雾中。
透过云雾看山下。
山两边的风光果真不同。与过来的丘陵地貌相比,这边一派高原景象,遥望对面山峰,山顶一片翠绿,半山腰及以下被云雾缠绕,缥缥渺渺,有如仙境。二郎山的海拔较周围群峰要高出许多,故云在脚底之下,切切实实的在天际云游。山脚下的二郎山隧道出口清晰可见,大渡河碧绿的河水则象一条玉带在山谷底蜿蜒。
山林中出现一匹白马。
古朴的里程碑。
初见大渡河。
山间蒸腾的云雾。
看见了云雾下的二郎山隧道出口。
山下的二郎山隧道出口清晰可见。从山上往下看,山路上行驶的汽车就像孩子们的玩具小车,公路则像一条鞋带,弯曲回环伸向远方,两旁的房屋则如同一个个火柴盒,看着离山脚下越来越近,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减速慢行谨记在心中。
拉近些再看隧道出口。
到了318国道主路,有了个奇葩的想法,先不去泸定,而是回头向下2公里,穿过别托隧道,到二郎山隧道出口拍照留念。
有了想法就要去执行。先在路口小店吃碗饭,补充了能量再下去,不吃饱,下去了再爬上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等老板炒饭的时候,见捞月大哥冲下来了。和他打招呼,看他在路口打电话,然后朝隧道方向而去。有点小疑问,难道天路骑兵的车在隧道口等他?
18元的蛋炒饭。
老板的饭炒好了,一碗白米饭,加了一个鸡蛋和些许葱花,18元。真黑,心里想,也没办法,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逮着一个算一个,难道还想做回头客吗?吃饱了上路才是正点。道理明白了,就不会计较了,就着白开水狼吞虎咽,真的饿坏了。
吃完饭向二郎山隧道方向放坡。坡放到一半,看见了路边的捞月大哥,又在打电话。赶紧靠边停下问怎么了?
捞月大哥问我:“哪个方向是泸定?”
我一听就乐了,敢情是方向弄反了,刚才在坡顶上打招呼,看见他“嗖”就下来了,也不先问问。
我说:“大哥,你方向反了,这下去是隧道出口。”
“噢!”大哥醒悟了,一脸懊恼。
我看在眼里,心里闷着笑,说:“反正你也下来了,我要下去到隧道口拍照,干脆你也再下到底,一起去拍照。”
说完我就继续向下滑,回头一看,没想捞月大哥真的也跟着下来了。
从二郎山西坡隧道口出来,要再向上爬2公里的上坡才到老路与新路的交汇点,而交汇点之后就是一路畅快淋漓的大下坡到泸定。此时我碰到捞月大哥的时候才放了不到一公里的坡,也就是说大哥跟我下去后再上来又要多爬一公里多上坡,呵呵。
二郎山隧道出口。
捞月大哥跟来了,正好有人给我拍照了,呵呵!
泸定欢迎您。
我原本是想到隧道出口拍“三不倒精神”石碑的,但在二郎山隧道出口及别托隧道前后都没发现,只好悻悻和捞月大哥一同往回再爬坡。后来回到家在网上查找,发现以前是有“三不倒精神”石碑,但位置是在“铸魂”石碑旁边。然而当时我到了“铸魂”碑这里,转了几圈同样也没发现。
“铸魂”--传承十八军筑路精神。
一路下坡,路好,风景也好,来往的车也多,不能多看风景,得全神惯注盯着前方的路,控制好速度,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日浴高原”观景台放眼远望。
风很大,情商哥绑的蓝色飘带随风舞动起来。
过了滴水岩大桥,就是“日浴高原”观景台。再过江家湾隧道,来到“远眺大渡”观景台。
大渡河碧绿的河水,婉如一条玉带。
K2777里程碑。
我不时停车拍照,捞月大哥则在不远处等待。
俯瞰大渡河。碧绿的河水让你心醉。
看到对岸一个山顶的坝子上的几个大字“中国红樱桃之乡”,那是--上田坝乡。
坝子下的下田坝乡与之上下呼应。
到了红色名城--泸定。
泸定。
一路畅快淋漓的放坡,来到了红色名城。心中挂念着邮局是否下班了,心中挂念着给我的通关文帛盖戳,进了泸定城就飞奔。前方有一辆快寄三轮车在同向快速行驾,对面车道上有车,我跟在三轮车后面。就听得“嘎……”的声音三轮车在前面急刹车,我也下意识地先左后右捏刹车,先点刹。看着三轮车的车轮已经锁死,在地面上擦出橡胶的黑印,与三轮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暗叫“不好”,赶紧双手发力抱死刹车。就见我的车头嗖地往下沉,前叉减震被压缩到了极限,明显感觉到后轮开始脱离地面。好在当时是异常沉着冷静,我双手往车把上用力按,双脚也发力,手脚一起拼命把身体向后推,人也往向仰,就这样硬生生地把这个做了一半的前空翻给扳了回去。
跟在后面的捞月大哥看了个目瞪口呆,见我没事,嘘着气说:“兄弟,慢点,慢点。”
我也是惊得一身冷汗,暗自庆幸后面的驮包重,不然哪来这好神运。
赶到了邮局,见大门紧闭,只有深深惋惜了。
邮局的对面就是泸定桥,捞月大哥的天路骑兵伙伴正在桥头等待着。本来是想聚一聚共庆四大金刚同闯二郎山的,但天路骑兵计划到瓦斯沟休息,就此与捞月大哥告别了。
大渡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设险于此,以御蛮夷”,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事数以百计。大渡河还是由川入藏的必经之地,旧时过河的方法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更为重要的是军队的频繁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了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泸定桥由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故又称作“铁索桥”。毛泽东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便是典出于此。
泸定桥的另一个特异之处,是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建筑,为我国独有。泸定桥建成后,康熙皇帝取“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二字,一文一武,一阴一阳,康熙大帝由此完成了他一统江山的伟业,进一步巩固了自元代以来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历史定制,稳定了祖国疆域。
康熙御笔--泸定桥。
大渡桥横铁索寒。
走完二郎山老路,我心依旧澎湃,在铁索桥上尽情欢呼雀跃吧!
铁索桥上看大渡河碧绿的河水。
今日泸定桥,脚下是碧波荡漾的大渡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很多人对泸定桥的印象都来源于课本中的《飞夺泸定桥》。但是真正来到这儿的时候,我却觉得这里少了几分文章当中写的那些艰险,倒是多了几分水上风景的秀美。
东桥头古堡。汉族木结构建筑,为我国独有。
粗大的铁链,在这里固定--这是东桥头的。
锈迹斑驳的铁链,任凭风吹雨打300多年依旧坚固,宛若大渡河上挺起的龙的脊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每段铁链都能依稀辨认出负责打造这段铁链工匠的名字,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工艺制度,才保证了泸定桥几百年来牢牢屹立于大渡河上。
西桥头铁索固定处。
桥的两端,各有一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做为压重,承受着铁索的巨大力量。有想过这13根铁链在那个年代是怎样牵到对岸的吗?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在桥西修建了噶达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西桥头堡。
西岸观音阁。
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还能依稀记得课本中的那张插图,并且还看过那可歌可泣的电影“飞夺泸定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很多疑问出现而无法解释?而今,带着这些疑问,带着征服二郎山的豪情,我健步走在铁索桥上,脚下流淌着碧绿的大渡河河水。难道这就是当年泸定桥22勇士爬铁索过江的地方吗?那么,民间还流传着其他多种版本的飞夺泸定桥又是怎样的呢?
泸定桥。
其实,飞夺沪定桥成文于1936年,最初是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的政治宣传科长彭加伦写的。当时成文的背景是1936年7月,大家所熟知的美国记者斯诺来到陕北采访,这被看作是一个向外宣传,特别是向外国人募捐筹款、扩大红军的国际影响的好机会。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发起征稿,要求各人在长征经历中,“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所以,就出现了许多描叙大相径庭,多个版本的飞夺泸定桥。就连许多指挥这场战斗的将军的回忆也是前后矛盾,除了所谓的精彩和表现红军的英勇,其他根本不值得推敲。或许,飞夺沪定桥这样的故事只不过是征文的需要,是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至于真实性或真实程度到底有多大,也许永远是个谜。但是,丝毫不能否定的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沪定桥这是个真实的事件,但是真正是怎样拿下来的,并不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只不过在后来由于宣传的需要将其无限扩大罢了。
当年,也就是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也就是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红一团挑选了十七名勇士,在泸定下游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坐着老乡的小船悄悄过江,占领了渡口,为红军后续部队渡河取得了立足点。故而安顺场又因“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十七勇士名单是: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这是一张珍贵的红军战士报,第一八六期,1935年8月3日出版,十七个英雄!向革命先烈们致敬。
逝去的时光已载入历史的史册,眼前的风景却让人流连,当你停下脚步,俯下身,静静地坐在桥板上,手扶着斑驳的铁索,向下出神地看着眼前碧绿的河水,抬头再仰望两岸层峦叠翠的山峦,吹着轻风,聆听着桥下的流水声,你会觉得,泸定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更是一个风景,让人值得珍惜、怀念。
入住泸定客栈,年轻的小老板很热情,得知我走的二郎山老路,赶紧把我安排在一个单间住下,说要好好休息,但仍只收床位的钱。客气了!晚上客栈依旧很热闹,小四川,小郑都在这,江苏队队长早早就到了,链条也换新了。
晚饭后洗漱,拿出烘鞋神器把湿透了的战靴烘干,又开始做起作业来。做完作业,把二郎山险段的情况发给了笨笨,与骑友们共享,让大家知道一个真实的现况。笨笨看了说:“骑了这么远的路,翻了这么险的山,还能爬这么多格子,真是不容易啊!”
遇到知音,才是最大的欣慰。谢谢了!笨笨。
生成海报